建设工程领域,材料费一般占建设工程造价的比例为50%以上,故对于发包人而言,材料供应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项目的成本控制、质量管理和风险分担。实务中,材料供应模式多为甲供材及甲控材两种,二者均具备一定合理性,其核心差异体现在采购主体、权责划分及财税处理等方面,不同的材料供应方式在结算处理上也不尽相同。故本文将结合现有规定及司法实务,对两种材料供应方式进行比较,并就二者的结算处理重点展开分析。
一、甲供材与甲控材释义
甲供材指由建设单位(甲方)直接采购并供应至施工现场的材料,材料所有权归属于甲方,施工单位(乙方)仅负责施工中的领用与管理。而甲控材则由甲方指定材料的品牌、规格或供应商范围,乙方在此范围内完成采购并承担采购责任,材料所有权归乙方所有。
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:第一,采购主体与流程不同。甲供材的采购决策与执行完全由甲方主导,乙方被动接收材料;甲控材则赋予乙方采购权,但需在甲方限定的条件下完成,体现了甲方的间接控制。第二,材料所有权归属不同。甲供材模式下,材料自采购起即为甲方资产,乙方仅作为使用方;甲控材则因乙方自行采购,材料所有权转移至乙方。第三,质量责任划分不同。甲供材的质量问题由甲方承担选型责任,乙方仅对施工工艺负责;甲控材的质量责任则由乙方承担,因其需对采购环节进行把控。第四,供应风险分配不同。甲供材的供应延迟或质量问题风险由甲方承担,可能影响工程进度;甲控材的采购风险(如供应商违约、价格上涨)则转移至乙方。
二、甲供材与甲控材结算方式及结算争议风险点对比
(一)工程结算方式
甲供材模式下,甲供材由发包方(甲方)直接采购并供应给承包方(乙方),材料费用不计入工程结算总价,需在竣工结算时按实际领用量从工程款中扣除。具体操作依据《2013年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》,要求甲供材的品种、数量、价格等需在招标文件中明确,投标时其单价需计入综合单价,结算时按合同约定扣除。
甲控材模式下,一般按施工单位与供应商的采购合同及与发包方的合同约定结算,价格以发包方认可的为准。若合同约定甲控材可计取采管费等费用,则在结算时要加上相应费用,根据实际采购及使用情况计算并计入工程造价。
(二)结算争议风险点
甲供材模式下,因材料费系在工程结算时进行统一扣减,故多因扣减金额和标准不明引发争议,此外还存在甲供材超领、甲供材暂扣、计取税费争议、材料价格争议、质量问题和延误责任划分不明等问题。
如(2018)最高法民终920号案件中,建设工程发承包双方即就甲供材钢筋和混凝土的扣除金额产生争议,一方认为应按实际使用量扣除,另一方认为应按定额扣除,最终最高法院以定额系正常施工标准用量为由,支持按鉴定数额扣减。
甲控材模式下,则可能存在指定供应商范围不明确,导致施工单位选择受限或发包方过度干预;材料价格调整机制不明确,当市场价格波动时易引发争议;质量责任界定模糊,出现质量问题时,发包方与承包方可能互相推诿责任;施工单位可能为追求利润,在满足甲方要求的最低标准下,选用质量相对较低的材料,影响工程质量等问题。
(三)结算风险防范
1.明确合同条款
甲供材与甲控材的结算争议本质源于权责划分不清及合同条款疏漏。甲供材模式下,需明确材料范围、扣减标准(定额或实际用量)、税金处理及超领责任,避免后续产生超领、少领、暂扣等问题下结算方式不明确而产生造价争议。 甲控材模式下,应约定暂估价调整机制、发票开具主体及资金流向,尤其避免“甲指乙购”违法风险,确保货物、资金、发票流“三流合一”。
2.强化动态管控
甲供材模式下应建立甲供材领用台账,定期核验实际用量与图纸工程量,避免超领争议。甲供材则对甲控材采购过程留存供应商比选、价格确认等书面记录,作为结算依据。如涉及甲供材与甲控材两种材料供应模式的转化,则施工单位需注意材料供应模式转换时的结算规则同步调整,避免权利受损。
三、发承包人角度下甲供材与甲控材的优劣势对比
(一)甲供材模式
1.发包人角度
优势在于材料质量把控及成本控制压缩乙方利润空间。首先甲供材模式下发包人直接采购材料,能严格筛选供应商,从源头确保材料符合工程要求,有效避免因承包人采购材料质量不佳导致的工程质量隐患。其次发包人凭借自身的资金和规模优势,在批量采购时往往能争取到更优惠的价格。同时,减少了承包人在材料采购环节可能获取的利润空间,从而降低工程造价。
劣势在于管理成本增加及材料供应不及时可能导致的工期延误风险,且合同风险相对较大。甲供材模式下发包人需负责材料的采购、运输、仓储、保管等一系列工作,投入大量的人力、物力和时间成本。此外若甲供材供应不及时或出现质量问题,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合同约定,发包人需承担相应责任,可能面临工期延误索赔和工程质量纠纷。
2.承包人角度
优势在于减轻资金垫付压力并规避材料采购风险。承包人首先无需垫付大量材料采购资金,降低了资金周转压力和财务成本。此外甲供材材料质量问题主要由发包人承担责任,承包人可避免因材料质量问题导致的工程质量事故和经济损失。
劣势在于利润来源受限,结算风险较大。因失去材料采购环节的利润,在工程总价一定的情况下,可能影响承包人整体盈利水平。且需配合发包人的材料供应计划,在施工进度安排上缺乏灵活性。结算时需与甲方反复核对领用量,流程繁琐。
(二)甲控材模式
1.发包人角度
优势在于管理相对便捷且风险分担合理。发包人只需对材料供应商进行限定和对采购过程进行监督,无需深度参与材料采购的具体事务,管理成本相对较低。材料采购和保管的主要责任由承包人承担,当出现材料质量问题或供应延误时,根据合同约定,承包人需承担相应责任,降低了发包人的风险。
劣势在于质量控制力度相对较弱,价格控制难度较大。虽然发包人限定了供应商范围,但承包人在采购过程中仍可能存在操作空间,发包人难以像自主采购时那样精准控制材料价格,承包人可能利用信息不对称,在采购中获取不当利润,影响工程造价控制。
2.承包人角度
优势在于采购自主性与利润空间且具有施工协调便利性。承包人在指定供应商范围内自主采购,有一定的利润获取空间,同时可根据施工实际情况灵活安排采购计划。对材料采购和供应环节的掌控度较高,便于与施工过程紧密协调,减少因材料供应与施工脱节导致的问题。
劣势在于质量责任风险及价格波动风险影响相对较大。此时承包人对甲控材的质量承担主要责任,若材料出现质量问题,即使是供应商原因,也需先向发包人承担责任。且在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时,若合同中价格调整机制不完善,承包人可能面临采购成本增加的风险。
四、甲供材与甲控材的适用场景与实施建议
甲供材模式适用于材料价值高(如钢结构、专用设备)、质量要求严格(如消防设施)或甲方具备集采优势的项目。例如,政府投资项目常采用甲供材以确保合规性。甲控材模式适用于常规材料(如砂石、涂料)或乙方具备较强供应链管理能力的项目。例如,装修工程中指定品牌瓷砖,既可保证品质,又减少甲方管控成本。
甲供材与甲控材的选择本质上是甲方在“控制权”与“管理成本”之间的权衡。甲供材强化了甲方对核心材料的把控,但增加了管理复杂性;甲控材则通过风险转移提高了效率,却可能牺牲部分成本优势。但不论二者如何抉择,均需在合同条款明确材料范围、结算规则及风险分担机制,例如约定甲控材价差调整阈值。甲供材模式下,建议引入第三方监理监督材料使用,防止乙方浪费;甲控材则需设置材料验收标准,强化质量抽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