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设工程是一项系统性、复杂性、长期性的项目,工期是其重要的管理指标之一,对于项目建设的成功与否具有重大影响。但我国现阶段建筑市场的工期管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。当工期延误发生时,因为发包人和承包人双方的利益诉求往往不一致,故需明确延误的本因何为。本文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实务案例,对于建设工程项目工期管理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。
一、工期延误的含义
工期延误,被称为工程延误或进度延误,是指在工程施工过程中,某一项或多项工作的实际完成日期晚于计划规定的完成日期,从而导致整个合同工期的延长。
工期延误对发包人和承包人两方都会造成损失,其损失在形式上为时间延长的损失,实质上还是增加时间成本所产生的经济损失。
二、工期延误的不利影响
1.增加工程建设成本
项目工期延长,将会导致施工建设有关的人员、设备等的使用期限,以及各种场所、设施的使用时间延长,这些都会造成雇佣成本、租赁成本以及折旧成本等的增加。另因工期延长会使材料的需求滞后,如果在延长时域内材料价格上涨,则又会形成另一部分附加成本,最终造成整个工程项目成本的增加。
2.损害业主利益
不仅仅施工单位对于工程项目的建设有相应的计划,作为项目建设的业主方,其对建筑物的使用规划也有着自己的方案,如果工程项目迟迟不能完工,必然对业主的生产、工作和学习计划产生影响,造成利益损害。
3.降低工程质量
建筑工程是周期性较长的系统性工程,工程整体的质量是通过对于每一个施工环节的把控所形成的结果。如《民法典》规定了建设工程需要对于隐蔽工程进行验收、工程阶段性验收等内容,实际上均是最终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环节。项目各工序之间如果配合不紧密,就会造成工期延长,进一步导致前期的质量问题有效解决。
除上述情形外,工期延误对于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是多方面的,如影响建设工程价值的充分发挥,引发工程价款支付、索赔等纠纷。
三、建设工程工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
1.承建单位确定工期不合理
目前随着建筑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,实践中存在有些建筑公司为了获得项目建设的权利,盲目缩短工程期限,以提高资金运转速度。最终承建项目以牺牲项目质量为代价,在施工能力范围内超负荷运转,致使工程存在工期延误的风险,同时也使得安全问题发生的风险越来越大。
2.招投标审查不严格
建筑公司作为寻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市场主体,面临市场竞争可能盲足缩短工期。这就要建设单位在进行项目建设招投标过程中,首先应当制定科学的建设方案,合理预判建设工期。对于投标人报送的工期仔细核查。但实践中存在招投标机制审查不健全的情形,导致施工企业报送的工期与实际严重不符,发生工期延误的情形。
3.工程进度管理不规范
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一般都比较长,需要制定良好的进度计划。由于工程项目的复杂性,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容易受各种偶然性因素的影响,使得进度管理困难,导致很多建筑公司的施工进度管理计划形同虛设,无法发挥进度管理对于防范工期延长出现的重要作用,造成工期延长现象频频出现。
4.工期延长索赔不规范
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,建筑工程项目的工期如果出现延误或增加,非责任方则有权向责任方要求进行赔偿。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,工期延迟索赔因为合同约定不明确、过错方无法认定、责任划分不明确、相关管理部门不作为等原因,往往较为困难。
四、建设工程工期管理路径
1. 严格审查机制,完善招投标程序。
对于发包人而言,应当在招投标过程中严格审查投标人资质、施工能力、施工方案等内容。另也需要借助相关部门对于违反合同规定、触犯法律的不轨行为予以处罚,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,保障合规经营的市场主体的利益不受侵犯。
科学制定方案。对于发包人而言,需在前期项目立项过程中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,尤其对于方案中项目工期的确定,必须在反复论证的前提下保证项目工期的合理性。
2. 完善合同文本,规范约束。
合同作为交易双方签订的具有重要约束力量的法律文件,对于工期管理的重要作用应该得到发挥,合同内容的规范性将对约束工期延长产生重要的帮助。如可以在合同中明确约定不同主体工期延误情形的认定、责任方需要赔偿的损失数额等内容,以形成明确的索赔机制,在工期延长等问题发生后有明确的处理依据。
3. 重视项目建设管理。
项目周期是由各个不同的阶段组成的,做好进度管理工作就相当于做好了工期管理,因此必须对进度管理加以重视。实践中,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进度管理执行方案,将阶段划分尽可能细化,建立阶段验收成果的评价机制,保证阶段任务按时保质的完成,以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。
总之,建设工程项目工期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,受多种因素的影响,需要结合具体依据(法律、合同)、证据等综合认定。只有各个参与主体相互配合才能不断推进项目工期管理的不断完善,最大化实现建设工程的经济价值。